????惠山泥人自明清以來,受到了許多名家吟誦,稱頌之詞豐富多彩。
????明代文學家張岱在《陶庵夢憶》卷七“愚公谷”條載:“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(錫山)。進橋,店在左岸,店精雅,賣泉酒、水壇、花缸、宜興罐、風爐、盆盅、泥人等貨”當時泥人已作為商品進入商鋪。
????清代杜漢階(1686年—1749年)的《梁溪竹枝詞一百首》有“一丸捻就作嬋娟,引得游人絕愛憐。常把桃花塢(惠山第二塢)中土,換來仕女幾多錢。”的詩句,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游人“絕愛憐”。
????清徐珂《清稗類秒.工藝錄》“制泥人條”記述:高宗南巡,駕至無錫惠泉山,山下有王春林者,賣泥人鋪也。工作精妙,技藝萬端。至此,命作泥人數盤,飾以錦片,金葉之類,進御時,大稱賞,賜金甚豐,其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佛香閣中,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”。可見清中期泥人已有許多店鋪,作品已受到乾隆“大稱賞”,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賞,擄走了泥人。
????無錫詩人秦琦(1766年—1821年)所作《惠山竹枝詞一百首》中有“泥孩工致勝蘇州,眉目都從好筆勾。”詞句;同時代的周鎬所作《惠山泥美人》有“疑爾前身是阿嬌、瑯玨為骨水為神。”的美句贊賞。
????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國內軍閥混戰,日軍侵華,惠山遭日寇狂轟濫炸,泥人作坊接二連三倒閉,80%的從業人員和藝人紛紛失業和流亡,市場幾乎部喪失。到解放前夕,惠山泥人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。
????惠山泥人藝術的學術研究工作也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,2004年由沈大授編撰的《惠山泥韻》出版發行。
????2011年12月,展陳面積達到一萬四千萬米,標志著中國泥人最高殿堂的“中國泥人博物館”正式落成開放,給惠山泥人乃至中國各地域泥人有了一個展示、交流、宣傳的平臺。
????無錫市惠山泥人廠位于無錫市城西惠山古鎮中,地處北緯31°34′,東經120°16′,西址惠山,東臨舊城,北靠京杭大運河,南望太湖。
????造型新穎,構思巧妙,人文內涵,工藝精妙,惠山黑泥,輪廓清楚,色彩調和,開相傳神,光亮潔凈,裝鑾典雅,細膩雅致,富有濃郁的江南地方韻味。
????無錫近百年來工商業發達,上個世紀初,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還不在上海,而在蘇錫常一帶,各地商賈云集,交易場所就在無錫的北塘沿河。
????吳橋附近運河對面,有一條五里河塘可直達惠山寶善橋,商販在生意之余,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游休閑,和客戶聯絡感情。這無疑給惠山泥人的銷售帶來了商機,一些高檔的禮品,手捏戲文也就由這些富豪帶往各地,以饋贈親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,有的帶回家后擺設欣賞。
????據說在顧客中有時還有來購買蠶絲的外國商人。
????自明、清以來,無錫地區的名門望族,為了炫耀家族門第,都喜歡在惠山修建祠堂。在山門口、直街、上下河塘、惠山浜等共匯集了百余座各具風格大小不同的祠堂,直街兩側更是鱗次櫛比,幾乎一家挨著一家都是祠堂。
????泥人店就開在祠堂的大門口,前門為店,后屋則做作坊。每年春秋農歷二月、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,此時惠山人頭儕儕,摩肩接踵,各姓家屬子孫,男女老幼都涌向惠山,加上春秋時節來山中祭掃墳墓的平民百姓,給惠山鎮平添無限熱鬧,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,庇護子孫后代輩輩平安,代代興旺發達。祭祀結束,各家不免順帶些山貨、泥人回家。
????惠山的迎神廟會在蘇南地區首屈一指,每年農歷三月惠山香汛,盛極一時,尤其是三月十五,大老爺殿的張巡老爺誕辰,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廟黃飛虎壽誕,盛行迎神賽會(又稱老八謝廟會)。
????縣郊各鄉的拜香會,遙遙數十里,擠擠擁擁塞滿五里街、大德橋,所謂“三步一拜木魚敲,拜香拜到大德橋。”
????精壯的漢子掮旗打傘,抬著神橋,赤膊上陣,威風凜凜。戲文、樂隊、手執兵器的“太監”、“四開掄、八馬吹”,爭奇斗勝,令人咋舌。